最近出現一種紅茶連鎖攤子,叫做「自己來」,主打飲品是紅茶鮮乳,特色就是凡事都要自己來,舉凡倒紅茶,封杯口和裝袋,都是由顧客自己動手,老闆只負責倒單價高的鮮乳和收錢而已。這樣的行銷模式反而提供了消費者的新鮮感,體驗一下被人服務之外的感覺,主控性變大了,顧客也會覺得沒有購物的壓力。
我出來工作也將近十年了,身為一個工程師,尤其又越來越資深,對於管理階層的要求也越來越了解,通常主管吩咐你去完成一個專案,專案進行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很多問題,但身為下屬的你,需要每一個問題都去請示主管怎麼做嗎?還是說只將最主要的決策交給主管,其他瑣碎的事情自己來處理呢?
如果我是主管,我也喜歡第二種員工吧!
但即使是瑣碎的事情,我們簡稱為「雜事」,雜事也有該做決定的時候,也會遇到問題,但我看到很多年輕的工程師,都缺乏這樣的特質,很多時候就是把問題丟出來,等待別人告訴他如何解決,或是直接等待別人幫他解決,自己都不願意思考,態度很被動。
我很擔心皓跟琁以後變成這個樣子,所以我常常要他們「自己來」。
因為現今少子化的緣故,常常是一個小孩有父母寵、祖父母寵,外公外婆寵,一個小孩六個人來伺候,根本不需要自己動手,哀哀叫一下或是哭一下就有人會幫你弄好,造成孩子長大後習以為常,但他們並不曉得長大之後根本沒人可以幫你,應該說,沒有人有義務要幫你做你的事情,你必須自己來完成。
我媽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,因為琁出生的時候大部分都是媽幫我帶,所以我發現琁現在也有我上述的傾向,遇到一點點困難或挫折就要大人幫她,不曉得是在撒嬌還是真的不會。
有一次家族聚餐,大家坐在一張圓桌上吃飯,服務生上了一道熱湯,用陶鍋裝著,底下還有個小瓦斯爐在不斷加熱,琁想要自己用湯匙舀湯,卻被阿嬤打斷,接過湯匙要幫她裝。
我跟阿嬤說:「媽,你讓她自己來。」
老媽馬上說:「這湯這麼燙,萬一燙到怎麼辦?」
我回答說:「這並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,而且她自己知道要小心,要注意,這邊又坐了這麼多大人,這麼多隻眼睛在看。再來,就算被燙到,也是鍋子的邊邊燙到而已,不會太嚴重,妳不讓她自己試一次,她永遠都學不會。」
雖然還是會被碎念,但在我的堅持下,琁圓滿完成任務。
現在我都拿一張悠遊卡給他們,自己到便利商店買東西,不管是幫阿公買報紙、幫我買咖啡或是幫媽媽買早餐,反正悠遊卡也不怕錢掉了,不知道東西放在哪裡,就得要自己開口問店員,
由「自己來」所衍生出來的,是「自己解決」,進而知道什麼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,來累積生活經驗,我想這樣對孩子才是最好的。
我這一陣子都睡不是很好,除了天氣多變化之外,還有一個原因。
剛出生的時候,皓就屬於體弱多病的狀況,還沒滿月就因為重感冒跟黃疸進了加護病房,帶回家之後也害怕巨大聲響,容易被驚醒,醒來之後就無法入睡,常搞得我跟Mag上班都沒精神,這樣的事情直到滿一歲的時候開始好轉,但在那一年之內我們常跑民生路上的關帝廟,在確認身體無礙,肚子也沒有餓到,尿布也是乾的狀態下還嚎啕大哭,我們只能借助民俗的力量來安慰自己一下,也就是所謂的「收驚」。
一開始還是小北鼻,不適合帶到廟裏面,替代方案是拿一件穿過的衣服,廟公會問你孩子的出生年月日、姓名以及地址,然後開始唸一大串比Rap還快的、可能是台語但我一句都聽不懂的祝禱文,接著在衣服的後頸、兩個袖子上蓋上印章,拿兩道符給你,交代你一張是泡澡的,一張是要喝下去的,就繳錢回家。
靈或不靈,見仁見智,買個心安的成分比較多。
但皓長大之後,對於神妖魔靈這樣的東西特別敏感,也特別害怕,最近更有變本加厲的趨勢,因為電視上難免有一些妖魔、狼人、吸血鬼之類的劇情。
他現在誇張到連一家人都在客廳,他都不敢自己去上廁所,在學校上廁所也要人家陪,睡覺的時候更不用講,必須要有一個大人睡在他身邊,不然就是睡到一半他會自己爬到我跟Mag的中間,睡相又不好,他現在又是大小孩了,一個雙人床怎麼睡三個人?搞得我跟Mag早上上班都精神不繼。
這兩天Mag感冒,所以一個人睡客房,我跟皓睡主臥,但禮拜六晚上,也就是禮拜天凌晨一點多,皓睡到一半驚醒,一直唸著:「我好害怕...我好害怕...。」
,我抱緊他說:「把拔在這裡,不用怕,沒事。」但他還是全身冷汗,一直說一些我聽不懂的話,我只依稀聽到:「把拔你不要再放了,快點關掉。」
我回答他說:「放甚麼東西,我沒有在放東西啊?」
他又說:「有可怕的東西...。」
然後我問他說:「甚麼東西?可怕的東西在哪裡?」他就指指房門口跟我說:「在那裏...」
即使我一直抱著他,他還是全身在發抖,搞到三點多才漸漸睡著,天一亮我就跟Mag說,今天可能得帶去收驚了。
早上醒來我問他,昨天做了什麼噩夢,他不是完全記不得,不然就是支支吾吾想不出來。
我還暫時不願意去想皓是否有甚麼靈異體質或是佛緣這件事情,只想用科學的方法先試試看,但現在科學沒用,又沒辦法完全避免接收到這些節目,只好看看這種傳統的民俗療法有沒有用了。
另外一件事情是教養的例子,但講這件事之前我先說一個故事,這是我一個女生朋友講的。
她說她小時候家境不好,那時候能吃麥當勞就是一件奢侈的事情,所以她們家很少吃。
但有一次表妹來她家玩,吵著要吃,她爸爸就帶她們去買,她擔心爸爸花很多錢,就說自己不餓,沒有點餐,事後看到表妹吃很好吃的樣子,就問表妹說,能不能分我一根薯條,但表妹拒絕了,表妹說,剛剛舅舅問妳,妳自己說不要的,現在我也不要分妳。
不管她怎麼哀求,表妹都不要,還跑去告狀,她反而被爸爸罵了一頓,就覺得很委屈。
週日午餐我們吃麥當勞,琁沒點東西而皓買了一個兒童餐,但我知道皓是為了餐內附的玩具,而當期的玩具早就送完了,所以這次附贈一個拉拉熊,比較偏女生的玩具。
果不其然,回家就開始吵了。
弟弟覺得這個他買的,應該是他的玩具,所以不想借姐姐,而其實弟弟左手恐龍玩具,右手拉拉熊玩具,眼睛還在看自己喜歡的影片,根本沒在玩。
但姐姐想摸一下就被弟弟制止。
弟弟說:「妳自己沒有要買兒童餐的,所以這玩具是我的。」
姊姊說:「我剛剛在複習下禮拜要考試的功能,都是你拿著,你根本沒在玩,只是放在面前,借我玩一下不行嗎?」
站在兩個人的角度,好像都沒錯,但這倒是讓我很難處理,因為不管判給哪一邊,對方都會覺得不公平。
我當然比較想偏琁那邊,我不想她像我那位女生朋友一樣,且現在弟弟拿到的資源比較多,理當應該分一些給姊姊,
但我知道如果這麼武斷,最後就一定會有一個人哭。
Mag是告訴琁,弟弟就是三分鐘熱度,這玩具他玩兩天就丟在一邊的,之後妳拿走他也不會怎樣,要不要等一下再玩?
但我覺得這不是一個好方法,小孩子都喜歡玩最新的,而且是別人家的或是別人手上的玩具,會覺得總是比自己的好玩,這是人性。
我先告訴他們,手心手背都是肉,他們都是我的寶貝,我判給哪一個人都會有人不高興
所以我先讓兩個人各自闡述當時吵架的狀況,然後問對方覺得對不對,再叫他們自己講,希望對方怎麼做,而且要重複一次對方說的話,
但兩個人都沒辦法重複對方說了甚麼。
我就告訴他們說:「所以,你們都沒有把對方的話聽進去,沒辦法站在對方的立場想一想自己怎麼做比較好。」
其實,不管是大人或是小孩吵架,只要把對方的話聽進去了,了解了對方的點,好像也就不會那麼執著了。
所以下次「你們大人」吵架,不妨試著把對方的話重複一遍,心情可能會好過一點。
當她們了解對方的需求之後,我朝弟弟進攻,我說恐龍玩具比較適合像你這樣的小勇士玩,你把拉拉熊借姐姐,我跟你一起玩恐龍。
最後協商成功,兩個人也不再吵了。
我覺得在跟兩個小鬼相處的過程裡,無形中我這個爸爸也長大了。